來源:霓裳民族服飾 發布日期: 2019-12-23 瀏覽次數:
藏族服裝多姿多彩、藏族男裝雄健豪放;藏族女裝典雅瀟灑,尤以珠寶金玉作佩飾,形成高原婦女特有的風格。藏族服裝無論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服飾。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
藏族服裝既具有藏民族的共性特征,又別具地方個性特色,運用金銀珠寶裝飾也是康巴藏族服裝的一大藝術特色,體現了他們鮮明的民族個性和務實的審美價值觀念。
摘抄自霓裳民族服飾網站 http://www.nsmzfs.com
彝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圖案,在彝族服飾乃至整個民間美術體系中都起著傳情達意的作用,彝族服飾整體造型藝術圖案中已轉變成為純粹的色彩情感信息符號,以舍形取意的方式,視對象為傳達審美情感和文化的視覺信息符號,傳達一定的社會文化信息和人的審美情感。
彝族服飾崇尚吉祥、喜慶、圓滿、幸福和穩定,這一理念反映在彝族服飾圖案上,則表現為追求飽滿、豐厚、完整、樂觀向上、生生不息的情感意愿,通過圖案造型,向人們展示民俗文化理念的深層底蘊和生命情感。
納西族服裝是云南眾多少數民族服飾比較有辨識度的一款;其獨特的民族服裝結構和穿著方式引人注目,最具代表的是他們的背披“七星羊皮”,俗稱“披星戴月”它象征納西族婦女勤勞之意。納西族服飾中比較喜歡使用棗紅色、蛋黃色、白色、藍色等等作為服裝中的主要色塊;當然那是相對于青年女性,中老年納西族婦女則喜歡青、黑等色的面料,比較莊重素雅。納西族女裝上衣為右衽,寬袖子,百褶長裙加百褶短圍腰,腰帶鑲氆氌加以及“星星”作為主要裝飾;納西族男裝上衣也為右衽,長袍子,外搭配褂子,褂子邊緣鑲氆氌,褲子為大襠褲。
白族男女普遍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為重。白族女裝最具特色的頭飾----“風花雪月”( 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惠子是下關的風;艷麗的花飾是上關的花,帽頂的潔白是蒼山雪,彎彎的造型是洱海月。)大理白族女裝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是淺藍色上衣配絲絨黑坎肩,右衽結紐處掛“三須”、“五須”的銀飾,腰間系有繡花飄帶,上面多用黑軟線繡上蝴蝶、蜜蜂等圖案,下著藍色寬褲,腳穿繡花的“白節鞋”。手上多半戴紐絲銀鐲、戒指。大理地區的白族男子喜纏白色或藍色包頭,多穿白色對襟上衣,外套黑領褂,下身穿寬桶褲,系拖須褲帶,有的還喜佩帶繡有美麗圖案的掛包。其他一些地區的白族男裝,穿大襟短上衣,外套羊皮領褂或數件皮質和綢質的領褂,
不同地區的傈僳族服裝因服飾顏色的差異而被稱為白傈僳、黑傈僳、花傈僳。不同的支系展現不同的傈僳族服飾文化,傈僳族女裝常見的服飾結構上下分體,上衣立領右衽坎肩,搭配長裙,批“授帶”,戴頭飾;常見的裝飾物為白扣子,在云南少數民族服飾中也是比較能辨識出。而常見的傈僳族男裝結構為立領對襟或者右大襟長袍子,前短后長,外搭無領馬甲,批授帶,戴頭飾;褲子為直筒黑長褲、系腰帶。
怒族男女均喜歡穿用麻布織的衣服,成年怒族男裝喜歡在腰間佩掛砍刀,肩背弓弩及獸皮箭包。福貢一帶已婚怒族女裝喜歡在衣裙加上許多花邊,在頭部和胸部佩帶珊瑚、瑪瑙、貝殼,珠料等裝飾品,耳帶銅環,貢山怒族則只佩胸飾。
怒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瀘水(原碧江縣) 、福貢、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以及迪慶藏族自治州的維西縣和西藏自治區的察隅縣等地。怒族使用怒語,怒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獨龍族男女均散發,少女有紋面的習慣。獨龍族人相信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物,相信有鬼。
傳統的獨龍族服裝用一塊五色棉麻為原料獨龍毯從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袒露左肩右臂,左肩一角用草繩或竹針拴結,腰間佩帶弩弓、箭包和砍刀。女子多在腰間系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裝飾,常常披掛的五顏六色,串珠、胸鏈、耳環,甚至銅錢和銀幣常掛在頸上和耳下,獨龍族女裝大多戴竹質耳管和大銅環,受藏族影響,她們也戴藏式的銀質鑲珊瑚或綠松石的大耳墜。
羌族服飾就是羌族人的衣著,羌族以著袍服為主,穿棉布或錦緞長衫,右衽,比較寬松,形似旗袍。男衣過膝,女衫有的到腳背外著無領、無袖、無扣的羊皮褂子。男女除了束腰帶,女子還喜歡束花圍腰和繡花飄帶,男子系裹肚。在高山或半高山的羌族男女裹綁腿,以麻布或氈子纏繞。色彩因年齡不同有所變化,中老年人多為藍色、黑色,年輕姑娘則喜歡艷麗的色彩。衣領、袖口和對襟有扎花,斜襟部嵌有一至三指寬的花紋,有的鑲梅花形銀飾,皆手工細作。
苗族苗人的祖先會把本民族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紋飾繡在衣物上。把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生活情節等用圖形紋飾記錄下來,通過這種方式來延續本民族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生活習性。五彩斑斕的苗族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苗族女裝較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過去以麻織土布為主,普遍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繡工藝。裙子以白色、青色居多,苗族服裝的用料、顏色、款式、刺繡等方面,都極具苗族服飾風格。苗族服裝,有不少的表現形式寓意獨特。苗族配飾以頭、頸、胸及手等部位的銀飾為多見,苗族銀飾在各民族首飾中首屈一指。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文化充分顯示了苗族的聰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侗族服飾樸素,色調以青、藍、白、紫為主。侗族女裝為無領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鑲有精細的馬尾繡片,圖案以龍鳳為主,間以水云紋、花草紋為輔;下著短式百褶腳登翹頭花鞋。發髻上飾環簪、銀釵或戴盤龍舞鳳的銀冠,佩掛多層銀項圈手鐲、腰墜等銀飾。三江侗族女子穿長衫短裙,其長衫為大領對襟式,領襟、袖口有精美刺繡,對襟不系扣,中間敞開,露出繡花圍兜,下著青布百褶裙和繡花裹腿、花鞋,頭上挽大髻,插飾鮮花、木梳、銀釵等。洛香侗族婦女春節穿青色無領衣,圍黑色裙,內襯鑲花邊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藍色圍兜,身后垂青、白色飄帶,配以紅絲帶。侗族男裝為青布包頭、立領對襟衣、系腰帶,外罩無紐扣短坎肩,下著長褲,裹綁腿,穿草鞋或赤腳,衣襟等處有繡飾。
水族這一民族服裝喜用黑布做底,除了打底襯衣,胸前還綴有梯形繡花片,用銀鏈子鏈接梯形兩頭,有圍腰,水族服裝可以分為日常便裝和盛裝,男女皆是,區分是后者著裝是佩戴精美銀飾,配裙子,前者沒有而且配褲子。水族男裝便裝較為盛行短上衣,顏色為藍色或青色,同時戴馬尾帽和遮陽布帽。下穿長褲,腳穿千層底布鞋,扎有綁腿。水族服飾忌使用大紅、黃這兩種顏色,喜歡如藍色、白色、青色等冷色調的顏色。表達了他們對自己本民族歷史文化的充分認識和尊重。
瑤族服飾存在較大差異,瑤族男裝以基本青藍色為色調,蓄發以紅布或青布包頭,穿無領長袖對襟衣,衣外斜挎“坎肩”,下著長褲,打綁腿,樸實無華?,幾迮b有穿大襟上衣,束腰;穿圓領短衣,下著百褶裙;?,幾鍕D女善于刺繡,在衣襟、袖口、綁腿、褲腳鑲邊處都繡有精美的圖案花紋。發結細辮繞于頭頂,圍以五色細珠,衣襟的頸部至胸前繡有花彩紋飾?,幾宸椀奶艋媹D風格獨特,整幅圖案均為幾何紋。
壯族男裝多為以土布制作對襟的唐裝,上衣短領對襟,縫一排布結紐扣,胸前縫小兜。穿寬大褲,短及膝下纏綁腿,扎頭巾。壯族婦女的服飾樸素大方。一般是一身藍黑,頭上包著彩色印花,腰間系著圍裙。上衣著藏青或深藍色短領右衽偏襟上衣,壯族婦女普遍喜好戴耳環、手鐲和項圈。服裝花色和佩戴的小飾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長短有兩個流派,大多數地區是短及腰的,少數地區上衣長及膝。
布依族服飾多為青、藍、白幾種顏色,布依族傳統服裝是男著衣衫,女穿衣裙,婦女衣,裙均有蠟染、挑衣、刺繡圖案裝飾。布依族男子服裝式樣各地大致相同,多包頭帕,衣服為青或藍對襟短衣,長褲;老年人穿青、藍長衫,腳上穿統襪。布依族女裝為斜襟短衣,蠟染百褶長裙、繡花盤肩,系綢緞腰帶,頭戴織錦頭帕,下穿褲子繡花鞋。
傣族男裝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寬腰無兜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婦女衣著輕盈、秀麗、淡雅的裝束,協調的服裝色彩,內穿色澤淡雅的無領、無袖緊身胸褂,外穿無領細袖緊身短衣,下穿筒裙,短衣及腰,長裙及地。長裙打折,多用銀帶系于腰際,該顯則顯,當斂則斂,使女性曲線分明,下肢修長,顯出亭亭玉立的苗條身姿。因受到居住環境、生活習氣和宗教文化的影響,傣族人民在歷史演變過程中,造就了絢麗的傣族服飾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傳統的傣族服飾文化發生了變更。
景頗族有豐富、優美民族服飾,反映景頗族起源、遷徙歷史的敘事長詩;反映景頗族與大自然作斗爭的故事。景頗族服裝的顏色以黑、白、紅三色為主調,黃、綠、藍、棕、紫等顏色作為搭配,色彩鮮艷,對比強烈、濃重、搭配和諧。景頗族男裝白色或黑色對襟圓領上衣,包頭布上綴有花邊圖案和彩色小絨珠。婦女穿紅色或黑色對襟,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裙,腿上帶裹腿。景頗族盛裝婦女上衣前后及肩上都綴有許多銀泡泡、銀片,頸上掛七個銀項圈或一串銀鏈子或銀鈴。
普米族兒童在十三歲以前不分性別,全穿一件右襟麻布長衫,十三歲成丁禮后才改穿衣褲、衣裙式短裝,轉為成年人裝束;普米族男裝各地基本相同,上穿麻布短衣,下穿寬大長褲,外罩白羊皮長衫,束氆氌腰帶、氈裹腳。普米族女裝多留長發并以發辮粗大為美,喜歡用牦牛尾和絲線編入發辮之中,盤于頭頂,外包黑布包頭,穿束腰、多褶的長裙,在裙子的中間,通常都橫繡一條紅色彩線。普米族服裝無論衣式如何,外披羊皮坎肩或披肩。
阿昌族服飾,隨著社會的發展與各民族服飾文化之間的交流,發生了很大變化。各地阿昌族男子服飾大同小異,穿對襟上衣,下著黑褲,斜背“筒帕”,喜歡在胸前戴朵紅絲線結成的菊花。未婚男子戴白包頭,已婚男子戴藏青色包頭,青壯年在腦后留一尺多長的包布。穿藍、白、黑等素色斜紋布對襟布扣上衣,黑色或藍色長褲,系黑色綁腿。阿昌族婦女的服飾有年齡和婚否之別。未婚婦女留長發盤辮,穿白、藍色對襟銀扣上衣,黑、藍色長褲。系繡花飄帶黑布裙。已婚婦女梳發髻,包黑布包頭,下著長筒裙,系黑布圍裙。 阿昌族服飾喜歡用花作裝飾是的其特有的特點之一,無論男女都喜歡在頭上、胸前、腰部、小腿等處綴飾鮮花或毛絨線花,插戴的鮮花一般為紅、白、黃幾種,認為紅花象征著歡樂,白花象征著純潔,黃花象征著愛情。
德昂族服飾結構為基本都是上下分體,德昂族女裝上衣為對襟翻領長袖,門襟喜用長方塊銀作為裝飾;裙子為筒裙,裙子腰節下接紅色條紋布;裙擺打上花邊,有部分地區的德昂族女裝也會在裙擺上釘毛線球;戴黑色包頭,兩側綴毛球。也有近代改良傳統服飾后出現的簡便式背心。德昂族男裝多穿藍 、黑色大襟上衣和寬而短的褲子。當然,隨著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民族時裝、民族特色服裝、民族服飾定制等等隨之出現,民族服裝也走上了更好的舞臺。
基諾族服裝比較有東南亞民族服裝味道,基諾族女裝上身穿無領鑲繡對襟雜色小褂,下系鑲紅邊黑色前開合短裙,現在也有改穿長裙的,裹綁腿,盤高鬂,她們頭上還戴有白厚麻布,后披翅長及肩部的披風尖頂帽,顯得既莊重大方又活潑俏麗?;Z族男裝通常上穿無領無扣對襟黑白花格麻、布褂,上衣背面正中縫上一塊方形紅布;下身著白色或藍色寬大長褲或短褲,扎寬布腰帶。
布朗族服飾文化別具一格。生活于群山和森林之中的布朗族,以其獨特的方式裝扮自己,注意突出個性。由于偏愛黑色,他們的服色往往以黑色和青色為主。布朗族男裝上身著黑色或青色無領或圓領長袖對襟短衫,下著黑色寬襠褲,褲腿短而肥大,頭裹黑色或白色布料包頭。男子有佩帶手鐲的習慣,戴頭飾。布朗族女裝則更多地保留了傳統特色。上衣為左右兩衽的無領窄袖短衫,或黑或白或藍,緊腰寬擺,雙襟在胸前交叉迭合,衣角兩邊各有一條飄帶,以布帶代紐系于左側。
哈尼族是一個開墾梯田種植稻谷的山地農耕民族,獨特的生存環境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哈尼族服裝服飾文化。哈尼族服飾是哈尼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哈尼族服飾承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信息,構成展示、追憶祖先遷徙壯舉記述和對自然崇拜的物化態載體。哈尼服裝以黑色為美、為莊重、為圣潔,將黑色視為吉祥色、生命色和保護色,所以,黑色是哈尼族服飾的主色調。哈尼族服飾上千姿百態、色彩斑斕、款式和圖案花紋的裝飾物品和刺繡圖案,既是該民族生存環境的折射,也是族人社會身份和角色的標識。哈尼族支系較多各支系服裝區別較大。
佤族服飾,多以黑色為基調,土布為衣褲的布料。婦女佤族筒裙,多用黑、紅、藍、紫、黃或白的彩線,混紡成條紋花粗布,單幅圍裹。男子的佤族服飾差別不大,上衣多為無領長袖、左衽布紐或銀扣。褲子短而肥大,褲腰卷起來可以包東西。男子一般沒有更多的妝飾,個別地方有戴項圈、右手戴手鐲的。常剃光頭或留一束長發于腦后。佤族服飾婦女裝飾別具特色,喜戴大耳筒,寬手鐲、細藤圈,標志著佤族人粗獷、豪放的堅強性格。
拉祜族服飾以黑色為底色,同時具有絢麗多彩的裝飾,拉祜族服飾含著民族歷史文化內涵是民族文化瑰寶。拉祜族崇尚黑色、以黑為美,主要源于他們刀耕火種、然而簡單的黑色并不是拉祜人的全部追求。除了黑色以外,拉祜族服飾圖案以紅色為主調,黃、綠、藍、白等為輔助色彩。拉祜族人以自己的審美心理,巧妙運用色彩,創造出了與拉祜族服裝協調統一色彩對比強烈的裝飾圖案。拉祜族服飾兼具南、北方民族的特征。拉祜族女裝長衣筒裙型、長衣長褲型,上衣為腰間開衩的長袍,衣領和衩口鑲有幾何圖紋布塊,沿衣領嵌三角形的銀泡,象征著溫馨秀美、風調雨順、豐衣足食的村寨。兩袖用紅、綠、白、黑等各種顏色的布條和各色絲線鑲成精美的民族圖案。
本文摘抄自霓裳民族服飾網站 http://www.nsmzfs.com
轉載請注明來處